5个方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499624.html

方1: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这个是出自张元素的《此事难知》。我先把这个方歌念一下: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这个九味羌活里面是九味药,第一个是羌活,然后是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这个方子主要是用于风寒夹湿兼有里热的感冒发烧,那么它的发汗作用仅次于麻黄汤。在临床中一般就是说只要是他有受凉史,以头疼为主诉,发烧、怕冷、不出汗的病人,都可以用。

根据头疼的部位,可以分经论治,这个羌活它主要是入太阳膀胱经,治这个风湿相搏,搜风,发表祛湿。如果你看病人的舌苔比较厚,是白腻或者白厚苔,那么湿比较重,可以把苍术加量。然后根据病人头疼的部位,太阴的头痛一般是全头痛,把苍术可以加量;太阴和少阴头痛都是全头痛,少阴头痛呢就是用细辛;如果是头两边,就是太阳穴,颞侧的头痛,考虑是少阳经,那么用柴胡;如果是整个头疼连着后脑勺,就用藁本,这个藁本在《本草备要》就是头疼连脑是必须要用的;如果是脑门前额的头痛,就是用白芷和葛根,还可以加川芎;如果摸到这个人的左寸比较弱,没有力气的话,可以用点桂枝来升提。

这个九味羌活汤在临床中就适用于以头疼为主诉,头疼、发烧、怕冷这种病人,都是非常好用的,也不用担心这个病人的血象,不用担心他的白细胞是高还是低。我看的血象最高的一个病人两万多,头疼、呕吐,当时是怀疑他脑炎,准备让他住院收神经科,他先到的我的门诊,我一共给他开了两副,一天半吃完,在一天的时候他就出了汗,退了烧,这个病人就痊愈了。

有人说这个九味羌活汤和麻黄汤它有什么区别呢?我的感觉是麻黄汤它一般适用于体质非常壮实,皮肤比较紧致的人,而且他的脉浮紧,这个紧的力量是比较强的。如果它的力量不是那么强,有的时候有的人会担心这个麻黄出的力量会太多。再一个麻黄汤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服了麻黄汤出了汗以后就马上不能再服了,如果病人不听话,不小心喝多了的话,会出现大汗,然后出现心慌这些症状,但是九味羌活汤这个方子就比较安全,不用担心出现这些问题。我一般都是给病人开两副,这两副分六次喝,一般来说是三个小时喝一次,两到三个小时喝一次吧,喝到出汗为止,剩下的那些按照一天三次来喝。

就在准备讲课的这一个周,周一,我们麻醉科的一个护士,她的父亲发烧、头疼,右侧的颈部疼痛,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一直是38.5℃以上,还伴有腰疼。最初刚发病的时候是左边的嗓子疼,摸到的是左边的淋巴结,颈部的淋巴结有肿大,他用了很多的消炎药,又东看西看了很多的地方,但是一直这个烧就没有稳定地退下来,也吃了好多的退烧药。找到我的时候,我一摸他这个脉象上,他还是一个浮而有力的脉,但是因为发烧时间比较长,出汗也比较多,他就觉得已经浑身没力,走路都不是很有劲了那种感觉。我就还是给他用了一个九味羌活汤,因为考虑到他出汗比较多,有点伤气了这个情况就给他加了人参。这个颈部甲状腺这个地方摸起来,明显有一个像比鸽子蛋稍微小一点的这么大的一个包块,我当时建议他做一个甲状腺的彩超,然后再查一个甲功,我怀疑他是不是亚急性甲状腺炎。但是这个病人我一共就给他开了两副药,他还没有抽血,当天晚上吃了,第二天早上他就已经退烧了,那么第三天来的时候他的甲状腺的结节就已经摸不到了,他也没有查甲功,就这样好了。他同时还伴有一个右侧的颞部的一个偏头痛,这个头痛已经十几年了。在这个九味羌活汤中根据他头痛的部位,重点用了川芎用了30克,柴胡我给他用了30克,同时加了僵蚕还有夏枯草,考虑他是甲状腺颈部的归经的问题。吃完药以后他这个偏头痛的毛病也好了。他就说大概这十分病去了有七八分了。我又给他用了一副柴胡剂给他巩固了一下,用了一点活血化瘀的药物,考虑到久病入络,久病有瘀血。他这个十几年的偏头痛包括这两个月的发烧一共用了五天的时间就完全的治愈了。

方2:荆防败毒散

我说的第二个方子是荆防败毒散,这是明代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中的一个方子。说一下方歌:

荆防败毒二活梗,柴前枳壳配川芎,茯苓薄荷甘草使,风寒夹湿有奇功。

这个荆防败毒散它主要也是用于受寒以后的全身疼痛,恶寒没有汗,脉浮的这种人,那么它的舌苔一般是白稍微偏腻一点,因为你看它这个方子里面,它这个病机是风寒夹湿,因为它方子里面有茯苓,祛湿的东西。现在人喝牛奶、冰饮、水果比较多,所以夹湿的还是比较多的。我觉得单纯的而用麻黄汤、桂枝汤,有的时候不如用上这个夹湿的效果会更好一下,比较有保证。

这个荆防败毒散不仅可以用来治受凉以后的全身疼痛的发烧,它对于这个平常人吹了空调以后头疼啊,半侧的肢体疼,胳膊疼,或者面肌痉挛、眼皮跳动,无论他是不是发烧,都是可以用的。这个荆防败毒散它的发汗作用比九味羌活汤要轻一点,但是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一般我们冬天常见的外感我觉得不是特别重的情况下我很少用麻黄汤,就用这个荆防败毒散就同样达到麻黄汤的作用。荆防败毒散同时也是外科中最常用的一个方子。像各种的疮啊、疖啦,还有疡,如果有表证的情况下首先都是用荆防败毒散来解表,包括这个眼丹。眼丹就是眼部的小疖子,如果有红肿但是不疼的话,就可以用荆防败毒散,一般两到三副就可以把这个(疖子)消下去了。如果这个小疖子是疼的,又红肿又疼,那么就考虑它病变已经入里了,用内疏黄连汤,也是两三副就可以消掉的。

方3:参苏饮

下面第三个方子是参苏饮,这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的方子。方歌: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就是人参、紫苏、陈皮、枳壳、前胡、半夏、葛根、木香、甘草、桔梗、茯苓,从它的方歌就会看出来这个是用来治疗气虚外感,这个参苏饮主要就是用来治虚人外感,伤了寒,同时他有夹痰,因为看它的方子里面有二陈汤。它主要适用于平常体质比较弱,或者是老人,还有就是我们普通人发烧时间已经很长了,已经反复的输液,以及应用解热镇痛药还有激素以后正气严重受损的患者。

我看了我们公路局的一个领导,他已经发烧十天,一直都是39℃以上,用了很多的激素,全身大汗,非常的乏力,来的时候都不能走路,是别人把他搀着过来的,也不能吃饭,就用了这个参苏饮。当时摸他的脉上还是浮,但是没有力量,所以说就用了参苏饮,也是一天半体温就正常了。我用这个参苏饮看到一个发烧时间最长的是一个高中的学生,这是一个小男孩,17岁,他已经发烧45天,医院住院10天,反复的输液,然后就觉得特别的乏力,他的脉象是浮,但是没有力量,我给他开了三剂,他两天吃完的,一天的时候他就已经完全正常了。

方4:麻黄人参芍药汤

下面讲第四个方子,麻黄人参芍药汤。这个是李东垣的《脾胃论》里面的方子。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芪归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这个方歌就是麻黄人参芍药了,然后加上桂枝、五味子和麦冬,还有黄芪、当归、甘草,它也是适用于虚人外感,它主要是气阴两虚外感风寒。一般来说只要外感它的脉都是浮的,它对于参苏饮来说,它的脉搏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力的,但是它的脉又不那么紧,没有麻黄汤或者说九味羌活汤那么紧得厉害,也是没有汗。这个麻黄人参芍药汤主要就适合于平常体质比较弱的老人,他的气血不充足,他的恶寒一般比较重,但是他这个恶寒因为他气血不足,有的时候单用麻黄汤很有可能发不出汗来。再就是它适用于这种发汗以后退了烧,刚退完烧以后又接着受了寒,也就是我们说的“重感”。这个重感的病人就比较难治了。他的气血津液不充足,他虽然有麻黄汤证,但是用麻黄汤却很难发出汗来,就很难退烧。这时候就需要用补气血的方法来发汗,那就可以用这个麻黄人参芍药汤。这个麻黄人参芍药汤和参苏饮的区别呢,这个一般是需要发汗,参苏饮一般是已经出过汗的病人用它。同样是虚人外感,它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方5:杏苏饮

下面讲杏苏饮,杏苏饮是《医宗金鉴》上的方子。

杏苏饮治风伤肺,杏仁紫苏前桔同,枳壳桑皮黄芩草,麦冬贝母和橘红。

这个杏苏饮方歌上说了,治这个受了风以后肺气受伤,伤风了这种病。用杏仁、紫苏、前胡、桔梗、枳壳、桑皮、黄芩、甘草、麦冬、贝母还有橘红。这个杏苏饮首先是适用于小儿伤风,也是畏寒、发热。小孩发烧或者不发烧,只要是他咳嗽有痰,通常是有黄痰,因为它里面有这个黄芩之类的,有很多的小儿气管炎、肺炎,住院的效果不好,就是一直反复的咳嗽,有的时候会咳嗽一两个月都好不了。那么用这个杏苏饮一般三到五副就可以痊愈了。其实相对于大人来说,我感觉小儿的发热它是比较好治的。因为小儿他很少涉及到内伤的问题。它基本上就是一个调气机,一个是受凉,再一个就是食积。把这个气机一调,有的时候单纯用一个小柴胡汤或者说用一个调肠胃的方子,大便一通,他的咳嗽就好了,这个肺和大肠相表里。有的时候大便不通的小孩可以加点牛蒡子,牛蒡子可以降肺气,利用它这个滑肠的作用也可以通便。

余浩老师曾经介绍过一个方子,民间偏方,就是苍术加鸡矢藤,对这种舌苔比较厚腻的小孩,有的时候这个小孩都有口气,用这个苍术和鸡矢藤用1:2的比例,你可以熬汤也可以打成粉让他喝,都很快的就可以把大便通下来。反复的咳嗽包括鼻子不好这些问题都可以很快就解决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oric.com/bfbzz/139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