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CsA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IM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好发于中老年,病程较长,患病后常见大量尿蛋白,检验指标显示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以泼尼松为主的激素治疗是目前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易复发、激素依赖或抵抗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情况,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激素+环磷酰胺的免疫疗法效果显著,但副作用较明显。CsA为强效免疫抑制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CsA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效果或许更为有效,因此本文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0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年2月~年2月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5.33±6.11)岁,平均病程(12.75±3.92)个月。研究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45.31±6.10)岁,平均病程(12.73±3.90)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0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纳入标准

①肾活检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者。

②特发性膜性肾病分期Ⅰ~Ⅲ期者。

③半年内未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2.2排除标准

①对CsA、环磷酰胺和泼尼松过敏者。

②怀孕或处于哺乳期者。

03

方法

两组均进行饮食干预、利尿消肿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剂量激素治疗,0.5mg/(kg·d),连续服用8周后减药至5~10mg/d,使用泼尼松后同时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ml+环磷酰胺0.8~1.0g静脉滴注,1次/月,连续治疗6个月,随后减至隔月或隔3个月1次,环磷酰胺总量不超过8~10g。研究组使用CsA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小剂量激素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口服CsA,剂量为3~5mg/(kg·d),每12小时1次,服药2周后检测血清CsA的浓度维持在~ng/ml。两组均持续治疗12个月。

0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24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完全有效:颜面或下肢水肿等症状完全消失,尿蛋白定性检查(-)或24h尿蛋白定量0.3g/24h;基本有效:尿蛋白、颜面或下肢水肿等症状基本改善,尿蛋白定性检查(±~++),或24h尿蛋白定量为0.3~3.5g/24h;无效:尿蛋白、颜面或下肢水肿等症状无改善,24h尿蛋白定量≥3.5g/24h,血清蛋白30g/L。总有效率=(完全有效+基本有效)/总例数×%。

②于治疗12个月后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24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③不良反应包括出现血性膀胱炎、肝功能受损、白细胞降低、齿龈增生、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多毛等情况。

0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0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5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0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1.75±0.84)g/24h、甘油三酯(1.65±0.71)mmol/L、胆固醇(6.43±2.10)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3.52±0.82)g/24h、(2.28±0.78)mmol/L、(9.53±2.37)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发生出血性膀胱炎3例,肝功能受损16例,白细胞降低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75%(31/80);研究组发生齿龈增生1例,恶心呕吐4例,血压升高6例,多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12/8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P0.05)。

讨论

特发性膜性肾病主要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有关,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足细胞上的抗原相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具有攻击性的复合物,导致足细胞膜破损,打破肾小球的滤过屏障,从而产生蛋白尿。激素+环磷酰胺的免疫治疗方案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效果较好,但由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高复发率和长病程导致使用剂量超过正常值,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较多。CsA作为一种选择性较高的强效免疫抑制剂,被广泛运用于抗排异反应,CsA联合小剂量激素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治疗中可能效果更好。

泼尼松属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具有消炎抗过敏的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起到降低蛋白尿的作用。CsA是具有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通过抑制T辅助细胞、含有T细胞生长的内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等来抑制T细胞的增殖,从而起到修复和保护残留的肾功能,降低蛋白尿的作用。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5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郭景鸽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的缓解率76%,高于对照组的50%结果一致,说明CsA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果显著。

分析原因:CsA通过可选择性的抑制T细胞的增殖,降低足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恢复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减少蛋白尿的形成,并且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减轻了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常见大量尿蛋白,检验指标显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1.75±0.84)g/24h、甘油三酯(1.65±0.71)mmol/L、胆固醇(6.43±2.10)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3.52±0.82)g/24h、(2.28±0.78)mmol/L、(9.53±2.37)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sA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能够改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大量蛋白尿症状,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

分析原因:CsA联合小剂量激素通过降低足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的形成,从而起到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使用激素、环磷酰胺、CsA等药物后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是基本原则。本研究中,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3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P0.05)。分析原因:CsA的高选择性使其在不会抑制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等正常细胞组织,同时发生感染的机率小,使用小剂量并且严格监控体内的药物的浓度,从而降低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CsA联合小剂量激素比环磷酰胺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蛋白尿水平,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王晓云,王珍,王肖志.CsA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IMN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15(36):-.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免E学苑,您的互联网学术交流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roric.com/yjyzz/124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