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机体因缺碘而导致机体一系列障碍被统称为碘缺乏病。碘缺乏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而导致甲状腺代偿性肿大,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脖子病”,但不是所有的甲状腺疾病都是由缺碘造成的。国际上对碘摄入量的推荐标准为:0~6岁的婴幼儿为每天90微克,6~12岁的儿童为每天微克,大于12岁的人为每天微克,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的摄入量为每天微克。随着人体碘摄入量的增加,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反而逐渐增高,各种甲状腺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等,摄入过多的碘都会使本身存在的甲状腺疾病病情加重。有上述甲状腺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应注意控制碘的含量,尽量避免食用含碘高的食物。含碘高的食物主要是来自海藻类与贝壳类食物,如紫菜、海带、发菜、海蜇、海参、苔菜,各种贝壳、虾皮等。
补碘要科学,学会用碘“加减法”正常情况下,对于很少通过其他形式摄入含碘的人群每天摄入标准碘盐6-8克,即可获得-微克碘,这样可满足大多数成年人的生理需要量。如果平时海鲜等富碘食品吃得多,可以选择少食碘盐。不同人群对碘的需求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应因人而异,在日常饮食中学会用碘“加减法”。
“加法”适用人群:青少年,由于青春期人体各个器官生长发育加快,基础代谢也相应增强,甲状腺的工作量增加,碘作为制造甲状腺素的原料,自然也消耗得更多。因此,青春期要及时补充碘的摄入量,不然的话可能出现青春期甲状腺肿大,青少年的供碘量应比正常成人的供碘量多一倍(微克左右)。可多食些含碘量较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虾、海鱼、海盐等。孕妇:孕妇严重缺碘会引起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先天聋哑等;孕妇一般每天的碘摄入量在~微克就够了,太多了造成碘超量,同样可引起胎儿甲状腺肿大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甚至导致胎儿生下来就窒息夭折。胎儿、婴儿,从母亲怀孕开始,直至婴儿出生两周岁以内是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大脑神经的生长必须依靠甲状腺激素,而制造足够的甲状腺激素需要充足的碘,如在此期间严重缺碘,会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正常、智力落后,成为克汀病患者,成为矮、呆、聋、哑、瘫的病人;轻微缺碘则造成反应迟钝、智力不足和智商低下。
“减法”适用人群: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人每天摄入6克盐,但不少市民的盐摄入量大大超标,甚至高达每天15克。而大多数家庭目前都在使用碘盐,盐的用量越高,碘摄入的含量也就越高。这样不但容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还可能造成碘含量过高所引发的疾病。嗜海鲜者,在我国东部的一些沿海城市土壤和水源中含碘量不低,而且海产丰富,沿海居民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摄入了适量的碘,但许多家庭在烹饪时都使用碘盐,很可能造成碘摄入过量,应予以注意。甲亢类病人,出现甲亢类疾病就应该停止食用加碘盐,以防止病情的加重。
除了科学补碘,甲状腺疾病还有那些注意事项?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上升,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饮食的健康知识,对于甲状腺病来说饮食重点就是应该吃一些含高纤维素,维生素多的食物,主要包括绿叶蔬菜,粗粮还有许多水果等,注意摄取高质量的蛋白质。慢性甲状腺炎患者还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还有浓茶,咖啡,切不可以吸烟。除此之外还应该保持心情愉悦、睡眠充足,有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
▼ 更多精彩推荐,请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绿色祛除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