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一)传染源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患者可延长至起病后30日仍具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后二者由于病毒长期存在血液中,为更重要的传染源。急性乙肝患者的传染期从起病前数周开始,持续整个急性期。HBsAg阳性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染性大小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丙肝病人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只要血中有HCV-RNA存在,均可为传染源。
戊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病人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物和水源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生活密切接触可引起散发病例。
乙肝: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而感染①母婴传播,②血液、体液传播。
丙肝:病毒血中含量较乙肝病毒少,故输血传播最为主要,其他途径较乙肝为少。
(三)人群易感性
甲肝:人类对HAV普遍易感,我国大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获得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乙肝:抗HBs阴性者。婴幼儿是获得HBV感染最危险的时期,高危人群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出现抗HBs者有免疫力。
丙肝:类似乙肝,主要通过胃肠道外途径传播。但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较乙肝局限
戊型肝炎亦普遍易感,但儿童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多表现为显性感染。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及恢复期。
2.慢性肝炎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2)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胆红素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多有明显出血现象,一般肝缩小不突出。(3)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学、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黄疸深,胆红素升高以直接增高为主,转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较轻的临床症状和深度黄疸不相平行为其特点。
5.肝炎后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超声和CT检查等,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
相关检查
1.肝功能检测(1)血清酶学检测;(2)血清蛋白检测;(3)血清胆红素检测;(4)凝血酶原时间(PT)。
2.肝炎病毒标志检测(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2)乙型肝炎,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示已产生对HBV的免疫力。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③HBcAg与-HBcHBcAg阳性提示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由于检测方法复杂临床少用。抗-HBc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IgM阳性提示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在慢性轻度乙型肝炎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均阳性具有高度传染性指标难以阴转。分子生物学标记:用分子杂交或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阳性,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3)丙型肝炎,由于血中抗原量太少无法测出,故只能检测抗体抗-HCV为HCV感染标记,不是保护性抗体。用套式反转录PCR法检测,血清HCV-RNA阳性示病毒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4)丁型肝炎,HDV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可表现为HDV-HBV同时感染,HDAg仅在血中出现数天,随之出现IgM型抗-HD、慢性HDV感染抗-HDIgG持续升高,自血清中检出HDV-RNA则是更直接、更特异的诊断方法。(5)戊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抗-HEVIgM抗体,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很低,抗-HEV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短于1年,故抗-HEVIgM、抗-HEVIgG均可作为HEV近期感染指标。(6)庚型肝炎,RT-PCR技术可检测HGVRNA,是HGV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毒血症的有效方法,抗-HGV的IgM和IgG抗体目前尚未成熟,存在检出率低且与RT-PCR结果不相符等特点。
3.肝穿活组织检查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但因为系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4.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诊断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胸腺素α1、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
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5.护肝药物护肝药:①促肝细胞生长素;②水飞蓟宾;③甘草酸二铵;④腺苷蛋氨酸。
6.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预后
甲型肝炎一般预后良好,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差。大多数迁延不愈,少数发展为肝硬化,丙型肝炎较易发生肝硬化及肝癌。
预防
甲型肝炎系由摄取甲型肝炎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为:
1.管理传染源
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如HCV)因基因异质性,迄今尚无可广泛应用的疫苗。甲肝疫苗已开始应用,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
End白癜风医院银川哪家好白癜风的医院